警惕农药危害陷阱:生物毒性只是冰山一角
化学农药的危害并没有全面地向公众揭示出来,农药安全性的科普集中在生理毒性上面,对于化学农药的神经发育毒性、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大都轻轻掠过,甚至避而不谈。
转载编辑丨顾明敏
后台编辑丨海娄
“环境激素偷去了我们的未来”
——美国科学家科尔伯恩博士
只要提及化学农药的危害,专家们都拿毒性指标说事,言必称只要符合标准,少量残留并无危害,可以通过人体正常代谢掉,甚至有人举出草甘膦的毒性低于食盐的例子说明化学农药并不可怕,你要和他辩论,他就会说 “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”。
从生理毒性的角度看,剂量是关键,但是农药的可怕之处仅仅是生理毒性吗?
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的125种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环境化学物中,农药就占了68.8%以上,达86种。【1】我国是农业大国,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之最,2014年已经达到180万吨,在化学农药中,属于环境激素类的占63%,按比例计算,每年施用的环境激素类农药就达113.4万吨,那么环境激素类的农药到底有什么危害呢?
首先,环境激素之所以危害巨大,就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“准激素”化学物质,能够与人体激素“合二为一”,向人体细胞发出紊乱、错误的指令;或者占据激素受体使激素信息无法传递,导致细胞活动因信息错误而发生紊乱。
α-氯氰菊酯在 5 μg/mL 的剂量水平就可诱导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,并降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,甚至表现出比丝裂霉素C 更强的细胞毒性和抑制细胞效应,还可诱发哺乳动物细胞 DNA 损伤。【6】
氯吡脲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,对植物可产生助长、速长作用,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,能造成儿童脑炎、发育不良、痴呆等。
2,4-D也是激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,其衍生品就是美国在越战时期大量使用的、臭名昭著的落叶剂“橙剂”,当地接触过橙剂的人群,其孩子出生缺陷率高达30%,同时带来了环境生态毁灭性破坏。
由此可见,化学农药的危害并没有全面地向公众揭示出来,农药安全性的科普集中在生理毒性上面,对于化学农药的神经发育毒性、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大都轻轻掠过,甚至避而不谈。
在一些人看来,化学农药是常规农业不可缺少的物质,过多强调危害性,会不会导致无药可用?另外环境激素除了农药以外,还有汞铅镉等重金属和化学工业产品,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危害,不必要总盯着农药。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,保护环境,保护生命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,不能因为是常规农业生产的重要农用物质,就回避其危害性,尤其是长期缓慢的和潜在的危害。
DDT带给我们最惨痛的教训就是,科学是有局限性的,当我们还未发现其严重危害时就大面积推广使用,一旦出现问题,危害已然形成而且全球限用几十年,危害依然在延续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减少对环境激素的接触,比如少开车,减少含铅尾气排放,少用塑料制品(塑化剂),也可以减少含烷基酚的洗涤剂的使用,等等。但是面对每天我们都要吃的水果蔬菜中残留的农药,尤其是那些具有环境激素作用的农药残留,我们能怎么办呢?
所以,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全面的知情权尤为重要,依靠社会的力量推动农药的限用和减量是最为重要的力量,舌尖上的安全不能完全依靠使用者自律和执法监管。
注释:
【1】孟海涛,王丽君, 由京周,等.环境激素类农药的危害[J].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,2003.
【2】王奕娟,王朝晖.环境激素类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[J]. 生态科学,2007.
【3】李相鑫,赛林霖,刘毅.有机磷农药的雄性生殖毒性研究进展[J].中国工业医学杂志, 2010(3).
【4】韩俊艳,等. 有机磷农药的神经发育毒性研究进展[J].中国工业医学杂志,2010(3).
【5】乔广浩,刘欣.杀虫剂西维因毒性及雌激素活性进展研究[J].环境科学与技术,2010.
【6】陈贤均,赵祖国.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农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[J].毒理学杂志, 2010(4).
文章来源:深圳特石有机农场
原标题:几乎无人提及的农药可怕之处
推荐阅读
欢迎转载!
尊重劳动成果,转载请注明来源、保持文章内容完整
特别声明: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点
阅读原文,查看没有孩子人生就不完整?